目前分類:About Teaching (2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當了很多年的鋼琴老師了,也接觸各種不同個性的學生和家長.
其實有些定理是永遠都不會變的-孩子的成功有很大的部份是在於家長的努力.
想要讓小孩子學好琴,不是逼迫不是夢想也不是一昧的給孩子或老師壓力.而是相信我的孩子有一天一定會彈好琴.
當然想要學好琴,找個正統的鋼琴老師是很重要的,還有就是老師的個性,教法和教學用材都是很重要的.
給家長的建議是-停下來聽聽看別人的意見,停下來聽聽看老師的想法和教學理念看看學習環境和聽聽那裡的學生成果發表會.
台灣和美國最大的不一樣是到處都是音樂教室,家長總想著把孩子送去音樂教室就責任了了.
家長應該要做的是-了解音樂教室的經營形態,了解管理人的動機,我的建議是永遠不要把小孩送到老闆是只會賣樂器卻不懂教學的樂器行.
還有最重要的是要跟妳孩子的音樂老師聊一聊.
在美國-家長們會問妳的教學理念(Teaching Philosophy)和教學方法(Teaching materials),再難搞些還會要求妳的推薦資料(Reference).
所以我在這裡學到的是- 不管怎樣都要真材實料,學習也是一樣不能敷衍了事.
對於學習環境更會要求. 好的Studio還真需要個平台鋼琴和安靜的學習環境.
回到正題- 想要妳的孩子學好琴不是找到一家教室然後就開始期盼著成果了.
因為我也交到過很多學生,他們會彈琴,但彈琴只是為了音樂會或考試 - 樂理,音樂常識,甚至讀譜都不會.
因為他們學琴靠的是強壯的聽力和記憶力 (尤其是6-9歲的學生).
我希望台灣的家長們也能夠停下來認真尋找適合學生的教室, 看看是否適合學習的環境還有聽聽看老師的教法和教室的理念,
畢竟認真的開始就會有好的成果,即使只是學個興趣,妳又怎麼不保證他(她)未來有可能會變成音樂教育家或演奏家!
對於栽培孩子的未來每一步開頭都要很小心;因為不管未來的成功或失敗都掌握在家長的手中.

This photo download from http://www.pbase.com

1385413090.jpg

Lil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假如媽媽是個全職的家庭主婦,我覺得小孩子是不需要上幼稚園的.
對幼稚園的體制熟悉的不能在熟悉的我,真的是覺得孩子們還是要自己帶著比較好,尤其是兩歲到四歲.
誰又會比自己的媽媽更有耐心的陪著小孩ㄋ?
這時就會有人說那∼怎麼學社交能力和口語對話?
我的方法是每天固定一兩個小時,帶小朋友去附近的公園或娛樂中心玩,認識幾個固定的好朋友,媽媽跟在旁邊的小朋友雖然比較依賴,但相對來說智慧也會被啟發的早.
所以跟有好行為和跟有禮貌的小孩相處,總比把小孩丟在幼稚園聽著老師們命令示的口氣好.
這是我親眼看到的在兩歲的教室....老師通常都只會注意一兩個在反應比較好的學生,老師唸故事雖然很吸引人,但沒有問學生問題,學生怎麼思考?
一有學生失去耐心,然後哭叫和走動,老師就把那學生隔離,然後繼續唸她的故事....這算是好的教室輔導嗎?
我總覺得老師要很有耐心的教導每個學生,注意觀察每個學生的行為,做記錄然後想辦法解決.
小孩子兩歲到四歲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性,會很重要的引響他們日後的發展.又有誰會比自己的媽媽還有耐心去?又有誰會比自己的媽媽還細心.
開始接觸幼兒教育後才真正的發覺到, 在小孩子發展的過程中每一步都不能忽略.
愛他就要給他最好的,愛他就要放心自己的心力,所以我贊程媽媽大概犧牲個兩三年的時間去陪著孩子,培養他們的語言,社交和思考能力.

Lil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